查看原文
其他

5款中国创新药在美定价高于国内30倍,为何国产药出海后更贵了?

CC情报局 CC情报局 2024-01-10

文/张洪涛  美国药理学博士 凤凰网《CC情报局》特约专家

核心提要:             

1. 2023年多款国产创新药在欧美获批上市,定价平均高于国内至少十五倍。其中,百济神州的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售额为2.701亿美元,总销售额中,美国市场占比为85%。中国出海创新药在美国既有价格又有市场。
2. 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井喷之势,近两年才刚刚开始。究其原因,不但是因为中国对创新的重视与投入,也是因为过去的几年中市场机制得到合理调动。然而,中国的药物研发产业目前正在经历资本寒冬。国内过低的创新药价格无法吸引投资,“不出海,就出局”成为国内大多数药物研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情况。
3. 为获得持续资金投入,药企找到了一个很现实的操作:卖权益,虽然药物还没有获得批准上市,但是可以提前把未来的商业权益售出。国产创新药的出海,正在成为中国药物研发企业的生存机制,而创新药在海外的溢价销售和授权,也正成为反哺国内新药研发的重要机制。
同一款国产肿瘤药,国外价格为何会高出国内价格的33倍?多款近期在美国获批准上市的国产药物,平均高于国内定价至少15倍!
今年10月29日,君实生物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(Loqtorzi)在美国获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批准,用于治疗复发/转移性鼻咽癌。
11月27日, 该药物在美国的批发采购价曝光,为每瓶8892.03美元,约合人民币62982元。
在中国,同规格药物的售价为1912.96元,因此,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价格的33倍!
国产创新药能出海,这是好事!不仅出海,还能价格暴涨,这是大好事!
好事成双,在11月8日,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得批准,用以治疗晚期结直肠癌。12月25日,查询官网信息,呋喹替尼共有两种规格,分别为1mg、5mg,每盒均为21粒。两种规格产品单价分别为6300美元和25200美元。
在国内,呋喹替尼的最新医保定价为1885.38元每盒(1mg*21粒),2513.70元每盒(5mg*7粒)。呋喹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价格的24倍!
这两款药物,并不是唯二出海的国产创新药。
在中国创新药的出海史上,百济神州的二代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在201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,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,并得到FDA批准的抗癌新药。在中国,泽布替尼的最新医保价为5440元(80毫克,64粒)。相比之下,泽布替尼目前在美国的价格为$15264(80毫克,120粒),按最新汇率计算,泽布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医保价的10.7倍。
因为泽布替尼在“头对头”试验中显示了比对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,这款药在海外不但有价格,也有市场。根据百济神州的财报,2023年第三季度,泽布替尼在美国的销售额为2.701亿美元,同比增长149.8%;在中国的销售额为4,740万美元,同比增长20.8%。在泽布替尼的总销售额中,美国市场占比为85%!2023年,泽布替尼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 10 亿美元!
2022 年,金斯瑞生物科技的细胞治疗药物西达基奥仑赛获得美国 FDA 获批,当年销售额近 10 亿元,2023年的上半年销售超过13亿元;
在今年11月,亿帆医药的长效升白 G-CSF-Fc 融合蛋白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也刚获 FDA 批准上市。这两款药物目前因为尚没有同时在中美两地销售,无法比较价格。
此外,百奥泰的大分子生物类似物托珠单抗和贝伐珠单抗也在 2023 年在美国 FDA 获批。大分子生物类似物,不完全同于小分子的仿制药,价格上会更接近原研药,但是因为有其他生物类似物的竞争,是否能在美国充分溢价销售,尚待观察。
为何这两年会有多款国产原研创新药井喷式在欧美获批?
美国是中国之外的一个关键市场,但并不是唯一市场。
今年9月,百济神州的PD-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在欧盟获批首个适应证,成为首个出海欧洲的国产PD-1。在欧盟,在澳大利亚,国产新药也提交了上市申请。在澳大利亚,药品管理局(TGA)已受理特瑞普利单抗的上市许可申请;在其他地区,中国的创新药也都在积极开拓市场。
中国之前并非没有创新药。屠呦呦及团队开发的青蒿素,就是成功的案例。青蒿素在全球很多国家广泛使用,用于治疗疟疾,2015年,屠呦呦也获得了诺贝尔奖。
但是,中国创新药出海的井喷之势,也就是近两年才刚刚开始。究其原因,不但是因为中国对创新的重视,对新药研发的投入,也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来合理调动起了市场机制。
许多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。因为老龄化,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大,如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,癌症的发病人数也越来越多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新药,需求也越来越大。
政府看到了未满足的医疗需求,开始加大对药物研发的投入,以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。通过制定政策和直接提供资金支持,各级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药物研发,并积极推动成果的转化和应用。在药物的审批上,有关部门也采取了更灵活的政策。
资本也看到了未满足的医疗需求,同时因为人才和技术的引进,中国并不只是能做传统中药,其实也可以做创新药。因此,国内外大量的资金也投入到了中国的医药研发市场。
从2017年开始,支持创新药政策的红利开始释放,表现在药监局受理的1类新药审批的品种数目开始增加,到了2019年,加速更是明显。
在某些领域的投入,中国也遥遥领先。比如,从2015年起,在中国进行的CAR-T临床试验的数目,就一直多于美国;在2019年,差距最大,中国有106个,美国只有53个[1]。
中国和美国注册的CAR-T治疗临床试验数目(来自文献[1])。

因此,中国国产创新药的出海,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,是中国创新药研发的厚积薄发,也是中国对新药研发投入加大的必然结果。
药物研发产业正在经历着资本寒冬。最大的寒意,其实来自于创新药的价格?
在2023年底,呋喹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以高昂的价格挺进美国,给中国的药企带来了冬天里的一丝温暖。
中国的药物研发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着资本寒冬。最大的寒意,其实来自于创新药的价格!
这从中美价格的倒挂可以充分看出。
如果说美国是纯市场经济,那么药物在美国的价格,就代表了一款药物的合理市场价格。当然,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,同一款药物,不可能在不同的国家都制定同样的价格。如今,中美两国之间数十倍的价格差异,让人感叹创新药是否“被压价”。
在国内,并非只有创新药的价格过低。由于集采,进入医保目录的药物,价格都要打骨折。对于消费者,这是一个好消息;但是对于新药研发的企业和投资人来说,却是刺骨的寒意。
对于仿制药来说,药物的成本,主要就是生产和销售成本。但对于创新药来说,研发投入的成本不可忽视。
一般来说,研发出一个创新药,需要投入10亿美金,要花至少10年的时间。不但投入大,时间长,而且高风险,在每一个成功的背后,至少有9个失败,而且仅仅计算的是进入临床阶段后的失败。在临床试验之前就已经发生的失败,则不计其数。
药企需要通过一个成功的药物,来平摊失败项目的费用。但是,投入研发的时间并不能平摊,药企虽然可以从前面的失败中吸取经验,但每一款药物,都需要一步一步从临床前走到1期、2期、3期临床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只有成功走完3期临床,药物才能获得批准上市。
过低的创新药价格,意味着药物没有明确的商业前景,对于逐利的资金来说,就失去了吸引力。
“不出海,就出局。”对于大多数药物研发企业来说,这是不得不面对的局面。
“卖船票”:国产创新药出海的另外一种方式
给药企带来寒意的,并不只是被集采打骨折的药价,还有资本市场正经历的周期性寒冬。在中外的二级市场上,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价也被打骨折,进击已经不是投资者目前的模式。
但是药物研发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。因为获得投资不容易,为了活下去,药企找到了一个很现实的操作:卖权益,虽然药物还没有获得批准上市,但是也可以提前把未来的商业权益卖掉。这相当于船尚未出海,但是可以先“卖船票”。
12月12日,百利天恒宣布将EGFR/HER3 ADC新药BL-B01D1的中国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(BMS)。百利天恒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,未来还可能最多获得84亿美元的收入。BL-B01D1的首付款和潜在交易总额,都打破了国产创新药单个项目授权收益的纪录,再一次证明了国产创新药的研发实力。
BL-B01D1目前处于临床 III 期,在今年的ESMO 大会上,百利天恒公布了BL-B01D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的 I 期临床数据。在88 例可评估疗效的 NSCLC 患者中,BL-B01D1显示了非常不错的ORR (客观应答率)数据。应该是这份数据,让BMS不但提前出手,而且豪气地拍下8亿美元首付款!
根据公告,百利天恒与BMS将分担BL-B01D1全球开发费用,以及在美国市场的利润和亏损,BMS将获得中国市场的销售分成,美国和中国以外,百利天恒将获得BMS的销售分成。
12月20日,翰森制药与葛兰素史克(GSK)达成许可协议,将B7-H3 ADC药物HS-20093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GSK。根据协议,翰森制药将获得1.85亿美元首付款,以及最高15.2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,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。此前,在今年10月,翰森制药刚刚将B7H4 ADC授权给GSK,预付款为8500万美元,未来的收益为14.8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。
2023年,可以说是中国药企的出海“元年”,国产创新药出海迎来空前大爆发,不仅是多个国产创新药成功出海欧美市场,出海授权(license-out)规模也一再创下新高, 出海授权的数量也首次超过从海外的许可引进(license-in)。
数据表明,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药出海授权交易总金额为131亿美元,同比增长83%;首付款总额达到11亿美元,同比大幅提高了258%,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。
国产创新药的出海,正在成为中国药物研发企业的生存机制,而创新药在海外的溢价销售和授权,也正成为反哺国内新药研发的重要机制。
国产创新药的出海,是否能将中国变为全球的药房?这取决于“出海”是否能持续下去。
过高的药价确实是个问题,其实很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问题,也是需要合理解决的,但是,在定价时“打骨折”可能仍有待商榷。
中国创新药如今扎堆出海,证明前几年实实在在研发投入的路子是对的。但是,出海一时爽,一直出海才能一直爽!要彻底改变中国药企在全球的段位,需要持续、持久的发展!
12月16日,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、曾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的毕井泉,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科技论坛上发言时称,“营造一个在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发展的市场环境,是带有决定意义的战略性问题。环境营造好了,投资人的投资和科学家的研发就自然来了。”
毕井泉建议,需要对生物医药创新应当给予全链条的支持,这里不止包括:增加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投入;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活力;完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,鼓励原创药物的研发。还包括:研究改革创新药定价办法;研究发挥医保“保大病”的作用;破解创新药进入医院的难题等。
青蒿素不常有,历史的机遇也不常有。希望能有足够的智慧,抓住历史机遇,解决主要矛盾。
当下,对于新药研发来说,出海是穿越寒冬和经济周期的唯一途径。

1. Hu, Y., et al., CAR T-cell therapies in China: rapid evolution and a bright future. Lancet Haematol, 2022. 9(12): p. e930-e941.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